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包括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保障措施和建设流程等内容。
一、建设规划
为全面落实江苏省“大力开发终身教育资源、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的教育规划目标,进一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升专业建设内涵,进一步深化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学校面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工作。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互联网+继续教育”新生态,不断提高我校学历继续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搭建方便、灵活、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倡导“教师主教、学生主学”教学互动的复合主体思想,缓解学历继续教育学生的工学矛盾,切实提高我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目标
2020年启动第一批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其它专业加强建设,争取到2025年底,在籍学生数达到300人以上的专升本(业余、函授)专业全面开展示范工作,整体提升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四、建设内容
1.线上课程资源。试点专业开展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线上课程应为试点专业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继续教育处负责线上课程资源的录制工作,优先考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资源建设。
2.线上课程试题库。试点专业开展所有线上课程试题库的建设,并在完善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制定线上课程考核模式方案。
3.课程教材。试点专业负责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优先选用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新教材,或自编适合成教学生使用的高水平教材,重视并开发多媒体教材,同时加强包括课程导学、习题集和自学指导书等建设,做到教材、教辅资料配套齐全、规范。
4.线上教学平台。继续教育处负责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提供线上教学平台所要求的软硬件功能,满足网上导学、教学、考核、督导等要求。研发手机客户端,实现学生可随时随地线上学习的功能。
5.“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示范试点专业课程依托建设的线上课程资源和线上教学平台制定一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习任务与活动计划,确立一套完整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提高我校学历继续教育示范试点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专业示范试点与推广工作,由继续教育处牵头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学院成立专业示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实施试点专业线上课程教学设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做好配套经费支持,指导相关校外教学点配合做好专业试点示范等工作。
2.开展师资培训。学院应组织试点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含校外教学点),进行一次课程教学改革与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着重加强课程教学设计、线上教学课、线上答疑和讨论、发帖回帖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符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需要的师资队伍。
3.修订教学计划。学院在原有专业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科学制订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的教学计划,线上课程包含:线上导学课、线上学习课(或线上教学课)、线上复习课、线上答疑和讨论、线下教学课和线下课程考试等内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线上教学课时数,占教学计划规定教学时数应有所区分。
4.保障经费投入。学校每年下达一定数额的经费,专项开展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与推广工作;学院负责试点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建设、线上教学任课教师协调、课程试题库建设等相关经费的支持。
六、建设流程
一般每年9-10月,继续教育处发布关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所在学院填写《扬州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申报表》,并对照《扬州大学高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制定申报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具体方案 。
一般每年10-11月,根据《扬州大学关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继续教育处(学院)组织开展扬州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评审工作,经学院申报、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确定本批次的示范试点专业。
下一年1月至10月,学院专业教师与新闻传媒学院协作开展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继续教育处(学院)做好服务与沟通协调工作。
11月,继续教育处(学院)组织专家对本批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评审验收。
12月,针对专家验收评审会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与新闻传媒学院及时沟通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打磨修缮。
次年3-4月份将打磨后的网络课程资源上传学习平台,为新建网络课程资源及时提供在线教学做好保障服务工作。
七、扬州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一)录制要求
1. 课程时长
各门课程制作课时要达到本课程教学课时的50-60%,每学时为20-30分钟。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2. 录制场地
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录播室、课堂、演播室、实验室等场地。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3. 课程形式
成片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4. 录制方式及设备
(1)拍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双机位及以上拍摄,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录像设备: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在同一门课程中高清和超清设备不得混用,推荐使用超清设备拍摄素材。
(3)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发言的录音质量。
(4)后期制作设备: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5.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
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内容无误,排版格式规范,版面简洁清晰,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导播及切换方式,与后期制作统筹策划,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
1. 片头与片尾
片头不超过15秒,应包括:学校LOGO、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单位等信息。片尾包括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
2. 技术指标
(1)视频信号源
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图像无抖动、跳跃和马赛克现象,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位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视频电平: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V p-p,最大不超过1.1V p-p(以消隐线上下对称),全片一致。
(2)音频信号源
声道:中文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声记录于第2声道,若有其他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如录音设备无第3声道,则录于第2声道)。
电平指标:-2dB—-8dB声音应无明显失真、放音过冲、过弱。
音频信噪比不低于55dB。
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它杂音等缺陷。
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混响时间适中,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等现象。解说声与现场声无明显比例失调,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3. 母带及素材的保管
学校负责保管原始素材与成片母带。
(三)音、视频交付文件
1. 交付载体
所有视频文件存放在同一文件夹中(若采用SRT唱词,则将相应SRT文件一并存放),并统一拷贝提交给校方。
2. 视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视频压缩采用H.264/AVC(MPEG-4 Part10)编码、使用二次编码、不包含字母的MP4格式。视频大小控制在500M之内。
(2)视频码流率:动态码流的最高码率不高于2500Kbps,最低码率不得低于1024Kpbs。
(3)视频分辨率:
前期采用高清16:9拍摄,设定为1920×1080(最好采用3840×2160)。
在同一课程中,各讲的视频分辨率应统一,不得超清和高清混用。
(4)视频画幅宽高比:
分辨率设定为1920×1080,选定16:9;
在同一课程中,各讲应统一指标,不得混用。
注:素材用3840×2160,制作用1920×1080,上网用1280×720或1366×768。
(5)视频帧率为25帧/秒。
(6)扫描方式采用逐行扫描。
3. 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
(2)采样率48KHz。
(3)音频码流率128Kbps(恒定)。
(4)必须是双声道,必须做混音处理。
4. 封装
采用MP4封装。
5.唱词
唱词可采用内嵌字幕或外挂唱词。
根据教师提供的讲稿文件,制作SRT格式的唱词文件。
(1)唱词文件格式:独立的SRT格式的唱词文件。
(2)唱词的行数要求:每屏只有一行唱词。
(3)唱词的字数要求:画幅16:9,每行不超过20个字。
(4)唱词的位置:保持每屏唱词出现位置一致。
(5)唱词中的标点符号:只有书名号及书名号中的标点、间隔号、连接号、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的引号可以出现在唱词中,在每屏唱词中用空格代替其它标点表示语气停顿。所有标点及空格均使用全角。
(6)唱词的断句:不简单按照字数断句,以内容为断句依据。
(7)唱词中的数学公式、化学分子式、物理量和单位,尽量以文本文字呈现;不宜用文本文字呈现的且在视频画面中已经通过PPT、板书等方式显示清楚的,可以不加该行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