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 网络资源建设 > 正文

网络资源建设

扬州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实施方案(试行)


为全面落实江苏省“大力开发终身教育资源、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的教育规划目标,进一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升专业建设内涵,进一步深化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学校面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互联网+继续教育”新生态,不断提高我校学历继续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搭建方便、灵活、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倡导“教师主教、学生主学”教学互动的复合主体思想,缓解学历继续教育学生的工学矛盾,切实提高我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2020年启动第一批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其它专业加强建设,争取到2025年底,在籍学生数达到300人以上的专升本(业余、函授)专业全面开展示范工作,整体提升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建设内容

1.线上课程资源。试点专业开展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线上课程应为试点专业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继续教育处负责线上课程资源的录制工作,优先考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资源建设。

2.线上课程试题库。试点专业开展所有线上课程试题库的建设,并在完善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制定线上课程考核模式方案。

3.课程教材。试点专业负责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优先选用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新教材,或自编适合成教学生使用的高水平教材,重视并开发多媒体教材,同时加强包括课程导学、习题集和自学指导书等建设,做到教材、教辅资料配套齐全、规范。

4.线上教学平台。继续教育处负责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提供线上教学平台所要求的软硬件功能,满足网上导学、教学、考核、督导等要求。研发手机客户端,实现学生可随时随地线上学习的功能。

5.“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示范试点专业课程依托建设的线上课程资源和线上教学平台制定一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习任务与活动计划,确立一套完整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提高我校学历继续教育示范试点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20209月—20215月)示范试点

组织符合条件的专业进行申报,启动试点专业申报遴选和示范工作。

按学科大类统筹建设的公共基础课网络教学资源,以及试点专业中已建设完成的线上教学资源课程,适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示范试点工作。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要求参照《扬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与验收标准》。

第二阶段(20215月—202512月)全面推广

组织试点专业总结交流,研究制定网络课程成绩评定办法(试行)。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工作,到 2025年底,在籍学生数达到300人以上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升本(业余、函授)专业全面开展示范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专业示范试点与推广工作,由继续教育处牵头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学院成立专业示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实施试点专业线上课程教学设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做好配套经费支持,指导相关校外教学点配合做好专业试点示范等工作。

2.开展师资培训。学院应组织试点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含校外教学点),进行一次课程教学改革与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着重加强课程教学设计、线上教学课、线上答疑和讨论、发帖回帖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符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需要的师资队伍。

3.修订教学计划。学院在原有专业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科学制订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的教学计划,线上课程包含:线上导学课、线上学习课(或线上教学课)、线上复习课、线上答疑和讨论、线下教学课和线下课程考试等内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线上教学课时数,占教学计划规定教学时数应有所区分。

4.保障经费投入。学校每年下达一定数额的经费,专项开展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示范试点与推广工作;学院负责试点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建设、线上教学任课教师协调、课程试题库建设等相关经费的支持。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邮编:225009 电话:0514-87971648 传真:0514-87971648

Copyright © 2021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